人才评价应走向多元化与增值性

发布单位: 发展研究中心
文章作者:
摄    影:
发布日期:
2018-01-11
浏览次数:

■“教育面向未来”系列评论之四

教育存在之根本在于实现每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在于促进人才的成长。而人才则是国家竞争力之核心。要增强国家竞争力,需要建立常态化、一体化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建立动态预警机制,实现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监控。建立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

人才需求的层次化、多维化和差异化正倒逼人才评价进行全面升级,评价目的指向公平性和发展性,评价内容趋向综合化和真实性,评价手段走向个性化与多元化,评价结果呈现精准化与增值性。

以维护公平、促进多样化人才的成长作为人才评价的核心目的,正在成为一种现实刚需。以往的评价更多是一种“证明”,忽视了评价的发展性。评价不应仅仅是给出一个分数或者等级,而应是一个完整过程,是基于量化数据并经过价值判断后,反映被评价对象的学习质量和水平,通过评价的反馈和导向作用,使学生获得最大化收益。

要想使得学生获得最大化收益,评价需要聚焦学生的发展,即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核心素养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性表现,只有通过合适的情境才有利于学生感悟、理解、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形成,主要不取决于学生学习了什么知识,而取决于学生是如何学习知识的。

因此,评价内容必须要走向综合化和真实性。以综合素质评价为基础,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基于课程标准进行学业评价。进一步加强课程、课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研究,评价内容要为学生的实际发展服务,要关注和考查学生的学业积累,关注知识面的宽度。要宽向联系课堂、家庭和社会实践,通过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进一步宽向,加大考试选择性,让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丰富的、面向真实情境的评价内容需要个性化与多元化的评价手段来支撑和推进。当前,评价手段正在超越传统的只注重“双基”的客观性纸笔测验,转向能够检测学生的认知思维和推理能力,以及运用知识去解决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能力,而伴随这种转向的正是学习概念的认识转变。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概念日趋成熟,传统讲授式、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教学方式正在逐步被取代,关于学习的关键认识已经发生转变:一是学习本身是意义建构的过程,而非简单的知识传输的过程。学习是有意志的、有意图的、积极的、自觉的、建构的实践,该实践包括互动的“意图—行动—反思”活动。二是现代意义的学习与意义建构的地点、场所、环境高度相关。需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才能匹配内涵日益丰富的学习,才能实现评价的发展性和增值性。

精准化的评价结果是开展学情分析、学习诊断以及评估学习效果的必要保障。精准化的结果应该覆盖学生的完整学习过程,覆盖学生在校园内外的学习活动和行为表现,因此需要多种来源、结构不同的数据汇总以分析学生的综合素质,并通过数据的不断积累,使各类参数和模型得以确立,以实现结果的精确性。而这些数据的获得必须依靠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事实已经证明,教育大数据在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差异化、精确化教学诊断方面具有超乎寻常的潜力,通过技术的引入,持续跟踪学生历次考试成绩,通过时间序列分析、聚类分析等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挖掘,构建学生的学科知识地图,进行学习风格和学习行为分析,最终完成对每个学生的精准化诊断。

学生学习全过程数据将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一战略资源。学生最有价值的信息是学习过程信息,这必须在实践中基于教学流程建模以采集数据,并与已有的学习风格建模等综合起来分析以解释学习发生的情境和环境,对学习问题进行归因,逐步建立以个案为基本特征的学生个体全学习过程的数据库,教师方可根据学习者学习行为、学习需求数据,实施个性化指导、干预。

世界需要解释,而人则需要理解。未来的教育将会更加开放与包容,未来的人才也将更加个性与多元。不能将人才的价值与量化的数据对等,更不能将人才的发展可能与评价的利害关系绑定,人才评价在走向多元化与精准化的同时,必须保留其“理解”的内核,追求理解、实现增值是人才评价的核心价值,也将是人才成长的前提和关键。(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副主任)



转自:中国教育信息网(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01月10日第2版 版名:中教评论 作者:王凯)

地址:沈阳市沈北新区沈北路102号 辽宁交专信息技术中心维护 辽ICP备 15018630号 

邮编:110122 办公室电话:024-89708710 招生电话:89708729 就业电话:89708730

辽宁交专官方微信    辽宁交专官方微博